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族群。俗语说: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”这句俗语还有另一个版本,叫作:“文人七件宝,琴棋书画诗酒茶。”无论说“七件 事”,仍是谈“七件宝”,总归离不开个“茶”字。许多老茶客以为:“宁可一日无食,不行一日无茶。”乾隆皇帝嗜茶如命,乃至开过这样的金口:“朝不行一日 无君,君不行一日无茶。”常言说得好:“好马配好鞍,好茶配好壶。”在盛产好茶的中国,关于爱喝好茶的中国人来说,具有一把好茶壶,是顺理成章的事。 不同的环境会发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,渲染烘托不同的主题思想,庄严华贵的宫廷;修身养性的禅师茶;浓艳风貌的文土茶,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。关于再现生活茶具品茶艺扮演,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布景。 正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、抗馊防腐、变色韬光之三妙,清代的名人李渔,在《杂说》一文中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:“茗注(茶壶),莫妙于砂(没有比紫砂壶更奇妙的了)。壶之精者(最金贵的壶),莫过于阳羡(今宜兴)。是人皆知矣。”普天下的紫砂壶,大多产于同一个当地,那就是江苏省宜兴市的丁蜀镇。那个充足的江南小镇,坐落在丁山与蜀山之间,由此而得名。自从宋代以来,那里就是一个“家家制坯、户户捶泥”的陶瓷艺术国际了。丁蜀镇上的人,依照古人的说法,“衣食所需,均惟陶业是赖”。意思是说,吃的穿的全都仰仗制陶的手艺了。600多年来,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,在那儿悠闲地揣摩着、默默地传承着、努力地光大着秘不示人的制壶绝技。 制造紫砂壶的质料,并不是一般的泥土,而是一种坚硬的、稀有的矿石。那种矿石,世上哪儿都没有,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山洞里边有,自古享有“泥中金”、“矿中宝”的美誉。曾经有过外地人,包括一些日本人,试图用自己家园的泥土来制造紫砂壶,结果都失败了。那种罕见的矿石,经过风化、粉碎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摆放有序、密度极高的气孔,而这些奥秘的气孔,恰是保证紫砂类茶壶具有多种奇妙功用的物质基础。 |